
近日,能源咨詢權威機構伍德麥肯茲發布《全球煉廠關閉威脅分析》報告,為全球煉油行業敲響警鐘。經對 420 家主要煉廠評估,報告顯示,到 2035 年,101 家煉廠將陷入關閉風險,涉及日產能 1840 萬桶,占全球煉油總產能 21%,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危機。
多重因素施壓,行業危機四伏
石油需求達峰、碳成本飆升與煉化一體化缺失,成為威脅煉廠生存的核心因素。分析師馬克?威廉姆斯指出,盡管 2025 - 2030 年煉油利潤率或保持穩定,但石油需求預計在 2030 年見頂后,行業壓力將急劇增加,超五分之一的煉油產能或面臨重組、關閉。
業務結構與所有權,左右煉廠命運
煉化一體優勢顯著,獨立煉廠危機重重
業務結構決定煉廠抗風險能力。數據顯示,煉化一體化煉廠平均利潤率較普通煉廠高 20% - 30%。其優勢源于化工品需求穩定增長、產業鏈協同提升原料利用率、產品多元對沖價格風險。反觀獨立中小型煉廠,因未形成協同效應,占風險名單 71%,普遍存在裝置規模小、加工深度淺、經營單一等問題。法國 Grandpuits 煉廠因碳成本過高,已于 2023 年底轉型生物燃料工廠;德國 Bayernoil 煉廠也因碳成本占比超 35%,計劃投入 3 億歐元進行低碳化改造。
所有權差異下的生存現狀
煉廠所有權結構同樣影響其發展。國家石油公司旗下煉廠雖享有政策優勢,如印度石油公司 2023 年獲 15 億美元補貼維持運營,但能耗與人工成本偏高,市場化轉型壓力大。國際油氣巨頭通過資產優化策略保持競爭力,如殼牌出售德國業務、埃克森美孚聚焦優勢基地。而獨立煉油運營商處境艱難,美國 PBF 能源公司因環保成本過高關閉新澤西州煉廠,行業負債率攀升,市場份額預計將大幅下降。
碳成本重塑競爭格局,區域差異明顯
碳成本上漲深刻改變行業競爭態勢。歐盟碳價突破 90 歐元 / 噸,歐洲煉廠加工每桶原油需承擔 13 - 15 美元碳成本,占總加工成本超 20%。歐洲企業通過低碳改造、生物燃料轉型、碳交易對沖等策略應對。不同地區碳政策差異,使中東地區憑借弱碳約束增強競爭力,沙特阿美 Jafurah 氣田項目碳強度低于行業均值 30%。同時,“低碳油品” 等新模式興起,北歐煉廠實現產品溢價銷售。
從區域看,歐洲作為能源轉型前沿,煉油行業壓力最大。2023 年電動汽車銷量占比 25%,致使汽柴油需求下滑,疊加碳價暴漲,預計到 2035 年將有 40 - 50 家煉廠關閉。法、德、意等國正通過設立轉型基金、加強區域合作應對。亞太與北美地區呈現分化,印度計劃擴產,日本、澳大利亞老舊煉廠承壓;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煉廠具成本優勢,內陸中小煉廠面臨關停;加拿大因嚴格碳政策,已有 3 家煉廠宣布年內關閉。非洲風險煉廠占比近半,設備老化嚴重。中東則大力發展煉化一體化,未來 5 年預計新增 150 萬桶 / 日產能。
伍德麥肯茲指出,全球煉油行業即將進入深度調整期。對于企業而言,需從優化資產、推進煉化一體、降低碳強度、拓展新能源、加強數字化等方面主動轉型,才能在變革中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,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。感恩原創作者,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。如不慎涉及侵權,請留言刪除。歡迎轉載分享。
相關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