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山東地煉產業,曾在中國能源版圖中占據重要地位,如今卻深陷困境,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。近期,諸多因素交織,使得山東地煉的處境愈發艱難。
從政策層面來看,2024年商務部公布的非國營原油進口配額分配方案,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,在山東地煉行業激起千層浪。裕龍石化憑借830萬噸基礎配額,占山東新增配額的62%,強勢崛起。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,青島安邦、東明石化等12家地煉企業,因產能置換徹底告別配額名單,另有23家企業配額遭大幅削減,削減幅度達50%以上。國家發改委《2025年石化產業規劃》明確指出,山東煉能利用率需提升至85%,這意味著全省約3800萬噸低效產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。
產能置換的剛性約束,也讓山東地煉發展舉步維艱。作為國家規劃七大石化基地重點項目,裕龍島煉化項目(一期)通過“上大壓小”的方式,整合了11家地煉企業共計2760萬噸落后產能。按照“1:1.25”的置換比,新建產能需淘汰1.25倍舊產能,這無疑直接切斷了中小地煉企業擴產的通道。山東省工信廳數據顯示,全省獨立煉廠數量已從2015年的峰值37家,銳減至2024年的19家 。
在技術層面,山東地煉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轉型難題。當前,山東現存地煉企業中,高達76%仍采用燃料型煉油裝置,僅有東明石化、京博石化等少數頭部企業具備百萬噸級乙烯產能。若要實現向化工型的轉型,單套加氫裂化裝置改造就需投入28 - 45億元,這一數字相當于多數企業3 - 5年的凈利潤。不僅如此,巴斯夫、埃克森美孚等跨國企業在聚烯烴彈性體、氫化丁腈橡膠等高端領域,累計申請中國專利5.2萬件,構建起了嚴密的技術封鎖網。相比之下,國內地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1.2%,僅為國際巨頭的1/5 。
在成本與需求端,山東地煉同樣壓力重重。生態環境部《2024年重點行業環保治理方案》要求煉化行業VOCs排放限值再降20%,這使得環保改造成本年均增幅達15%。臨沂某地煉企業測算,其噸油加工成本已突破1800元,逼近行業盈虧線。與此同時,山東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34.7%,省內汽油消費量連續12個月同比負增長。中石化經研院預測,到2025年山東成品油需求將較2020年縮減18%,催化裂化裝置開工率恐跌破65% 。
不過,面對困境,山東地煉企業也在積極探尋破局路徑。山東省正在試點“產能置換收益基金”,將裕龍項目稅收增量的30%用于支持轉型企業,首批5.2億元已補償6家關停企業。由萬華化學牽頭,聯合7家地煉企業成立的“高端化工新材料創新聯盟”,在POE彈性體、鋰電池隔膜料等領域取得17項關鍵技術突破。京博石化建成全球首套204萬噸/年先進催化裂化裝置,將低價值油漿轉化為高純度針狀焦;金誠石化切入生物航煤賽道,其30萬噸/年裝置獲空客長期訂單 。
山東地煉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擠壓下,雖深陷困境,但企業的積極探索與政府的政策支持,仍為其未來發展帶來一線生機。山東地煉的未來,取決于能否成功轉型,在困境中實現鳳凰涅槃,這不僅關乎山東地煉自身的命運,也將對中國能源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。
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,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。感恩原創作者,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。如不慎涉及侵權,請留言刪除。歡迎轉載分享。
相關評論